水利工程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815)
一、学科简介
金沙集团3354cm在1996年获得水利水电工程和2003年获得水文学及水资源两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基础上,于2011年3月获得水利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在2006年获得宁夏第一个二级学科水利水电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基础上,于2011年3月获得宁夏第一个水利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在2009年获得宁夏第一个工科博士后流动站的基础上,于2010年申报成功宁夏土建与水利工程院士工作站;在2009年获批“旱区节水灌溉与水资源调控”自治区科技创新团队的基础上,于2011年申报成功“旱区现代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教育部创新团队;在2005年获得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基础上,于2006年获得香港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于2007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于2008年获得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在2008年获批宁夏节水灌溉与水资源调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基础上,于2009年获批旱区现代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根据国家水利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下设五个二级学科目录的情况,结合宁夏水利工程学科发展现状和宁夏区域特色,共设置水文学及水资源(081501)、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081502)、水工结构工程(081503)、水利水电工程(081504)四个二级学科。
二、培养目标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适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级专门人才。基本要求是:
1.应认真学习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具有集体主义精神以及追求真理、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
2.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并能够做出创新性的成果。
3.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并具有一定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4.身心健康。
三、培养方式
博士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学习有关课程,查阅文献资料,参加学术交流,确定具体课题,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取得创造性成果。必要时可设副导师,鼓励组成指导小组集体指导,跨学科或交叉学科培养博士研究生时,应从相关学科中聘请副导师协助指导。鼓励有条件的博士研究生到国外学习半年或一年。硕博连读博士研究生实行2+3的培养方式。
四、学习年限
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至4年,在职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4年,硕博连读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5年(含硕士阶段),攻读博士学位的学习年限一般不超过6年。如需延长学习年限,需经过规定的审批程序,延长期一般不超过2年,延长期内的博士研究生不再享受国家和学校的有关资助。特别优秀的博士研究生提前完成培养计划并符合相关毕业条件,经过规定的审批程序可提前毕业。
五、二级学科设置及研究方向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研究方向的设置应注重前沿性、基础性和交叉性,研究方向应相对稳定。按一级学科制定的博士生培养方案,其研究方向一般不超过10个,本一级学科设置7个研究方向。对于同一专业内所设置的研究方向,应在总体上对本二级学科的主要研究领域有一定范围的覆盖面。
(一)水文学及水资源(081501)
地域特色:宁夏当地径流量加上黄河过境水量,可利用的水资源总量为41.32亿m3,水资源配置不合理,供需矛盾尖锐。水资源已成为制约宁夏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学科方向特色:针对水资源的严重短缺和典型的生态问题,本方向形成了2个具有地域优势和特色的子方向。设置2个主要研究方向:
1、旱区水土资源调控研究
针对中部干旱带及南部山区的水土资源特点,本子方向在宁南山区坝系水资源联合调度及高效利用、南部山区基于生态保护优先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及高效利用模式、宁南山区生态恢复技术研究方面已取得成果。今后继续研究的子方向为:①旱区水土资源调控研究。通过承担国家和省部级有关项目,开展气候变化条件下黄土丘陵沟壑区降水与地表径流预报研究。②旱区水资源评价及开发利用理论与技术研究。围绕旱区“四水”转化规律、水资源优化调度和管理、水资源评价及开发利用理论与技术开展研究。③旱区水资源承载力研究。通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和水利部研究专题,针对宁夏中、北部的引(扬)黄灌区开展了水资源极限承载力研究,初步建立了水资源承载力的理论体系和实用化评价方法。④黄河水资源水权转换、交易理论及技术研究。
2、旱区水环境研究
针对区域水环境问题,开展了污水回用和循环经济综合节水体系研究,在水资源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循环利用理论与技术方面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今后继续研究的子方向为:①水环境健康循环理论及技术研究。根据区域水资源特点及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一带一路建设”、沿黄经济区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及水环境保护要求,围绕水环境承载力、非常规水利用理论与技术,以及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及水环境健康循环理论及技术开展相关研究。②土壤水盐运移模型与盐碱化防治研究。应用水盐平衡理论及“3S”技术,提出了控制土地盐化的排水系数及排水标准,预测了引排水减少情况下的水盐变化趋势。以土壤水热盐运动规律研究为基础,发展高精度的土壤盐分分布预报模型、农田水盐运移规律及盐渍化治理理论与技术、农田水环境质量控制与改造,是本子方向研究的发展趋势。
(二)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081502)
设置1个研究方向:
3、旱区河流泥沙动力学理论和数值模拟
地域特色:宁夏降雨量少,水资源匮乏,工农业生产及城市生活所用水资源绝大多数来自黄河,而黄河属多沙型河流,渠道因高含沙水易淤积。
学科方向特色:对黄河及其支流和引水渠、水库在不同水文条件和水库调度情况下的水力学、泥沙冲淤、河床变形等基本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已形成旱区河流泥沙动力学理论和数值模拟研究特色。结合宁夏当地实际,今后继续研究的主要特色子方向3个:
(1)黄河宁夏段泥沙运移基本规律及其数值模拟研究。黄河已建并拟建许多水利水电工程枢纽,改变了原有天然河道的来水、来沙条件,泥沙运移和河床演变情况也随之发生变化,工程实践亟待研究这些问题。本方向将综合运用数学模型、原型观测及实地实验等手段和方法,深入研究黄河宁夏不同河段的水流运动、泥沙运移、河床变形等情况。
(2)黄河宁夏段水温、凌汛及其数值模拟研究。宁夏属西北寒冷地区,近几年来,凌汛在宁蒙河段呈愈演愈烈之势。本方向将运用河流-水温数学模型进行黄河宁夏段每年冬季出现的冰花、冰塞,凌汛研究,以期成果运用于工程实际。
(3)宁夏工业用水所涉及的河流动力学问题及其数值模拟研究。宁夏现已建设了大量的引水渠、水库,为了保障工业用水的水量、水质等需求,对这些非天然河道中的水体泥沙、水质(化合物及污染物)的分布及运移规律进行理论研究及数值模拟是本分支学科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三)水工结构工程(081503)
设置2个研究方向:
4、旱区寒区灌区水工结构理论及应用
地域特色:宁夏地处干旱寒冷地区,湿陷性黄土和膨胀土分布广泛,地震等自然灾害频繁。灌区各类建筑物受到冻融、盐渍化、干湿交替、地基湿陷、胀缩等引起的不均匀沉降变形等因素的严重影响以及地震破坏的潜在危害。
学科方向特色:针对以上地域特色,重点从事干湿与冻融交替循环条件下各类灌区水工建筑结构与地基基础设计理论与应用研究。目前已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点基金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经过多年研究成果的积累与凝炼,现已形成3个特色的子研究方向,也是今后继续研究的子方向:
(1)水工结构工程稳定性分析与应用。主要研究各类灌区水工建筑物包括土坝、输水渠道、渡槽、泵站等的新型结构形式、稳定性分析和工程应用。
(2)灌区灌排系统水工建筑物病害治理。主要研究各类灌区各级灌溉渠道和排水沟道在干湿与冻融交替循环作用影响下的损伤特点,包括渠道防渗衬砌的冻胀破坏和沟道滑塌破坏规律,探索渠道与沟道的砌护结构形式以及应用新材料新工艺,提出灌区灌排系统水工建筑物病害治理措施。
(3)特殊土复合地基理论研究。主要研究宁夏广泛分布的严重湿陷性的黄土、胀缩等级高的膨胀土、盐渍土等与增强体(桩、土工织布)形成的复合地基的力学行为,如承载力、变形、破坏机理与模式、以及上部结构与特殊土地基相互作用的规律等,为灌区水工建筑物的长期安全运行服务。
5、旱区寒区水利工程新材料研究及应用
针对旱区寒区水利工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不足导致工程服役期缩短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问题,在多年的新材料研究的基础上,已形成旱区寒区水利工程新材料耐久性研究特色并已取得成果,为宁夏灌区节水改造和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目前已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点基金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经过多年的成果积累,现已形成2个特色的子研究方向,也是今后继续研究的子方向:
(1)新型复合生态纤维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研究。本方向以本地工业废料为特色资源,基于宁夏寒冷盐碱地区混凝土建筑物环境特点,开展混凝土抗冻裂及耐久性预测研究,复合生态纤维混凝土的机理、配方和产品研究,修复再生骨料混凝土性能研究,新型纳米绿色工程材料。
(2)寒冷盐碱地区混凝土氯离子渗透腐蚀研究。开展寒冷盐碱地区混凝土氯离子腐蚀耦合作用研究,宁夏盐碱地带混凝土耐久性的劣化模型与机理研究,寒冷盐碱地区混凝土结构的现代混凝土设计理论技术方法,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定量化设计研究。
(四)水利水电工程(081504)
设置2个主要研究方向:
6、旱区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研究
地域特色:宁夏干旱少雨,风大沙多,水资源奇缺,供需矛盾突出,水资源利用率和水分生产效率较低;宁夏的灌区类型、节水灌溉类型和自然条件在西北具有代表性,由此决定了本学科具有地域特色。
学科方向特色:针对地域特色和问题,通过20多年的建设,把田间节水技术、节水装置、农艺节水、生物节水和管理节水有机结合并集成创新,建立了干旱多风寒冷地区的节水灌溉理论和技术体系,为节水农业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其成果已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奖。
根据节水灌溉发展趋势,本方向设置4个子方向
(1)精准灌溉原理与技术研究。围绕水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低等问题,在基于RS、GIS、GPS、DSS和自动化技术基础上,开展滴灌、喷灌等精准灌溉原理、技术、设备、装置以及相关的输配水系统的新材料、新工艺研究,为节水农业提供技术支撑。
(2)微灌用高含沙水和高矿化度水等非常规水处理和灌溉利用。围绕微灌中高含沙水堵塞问题和高矿化度水易产生盐碱化的问题,采用非全流过滤、正渗透和反渗透等方法,对高含沙水和高矿化度水处理的装置、模型、机理进行研究,建立非常规水处理理论和技术体系,为水资源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3)作物水肥气热盐耦合模型和优化利用研究。围绕温室作物、大田作物如何提高水分生产效率等问题,研究水肥气热盐耦合对作物增产和品质影响的机理、模型和优化利用,建立作物水肥气热盐耦合理论和技术体系,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4)节水灌溉和水资源优化配置一体化实时灌溉调配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研究。研究节水灌溉对灌区生态水文的影响,“四水转化”及其数值模拟分析,把微观与宏观结合起来,采用互联网+智慧灌溉和信息系统等新技术,构建区域或流域节水灌溉和水资源优化配置一体化实时灌溉调配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为灌溉决策服务。
7、水热交换过程数值模拟与控制
针对地域特色,宁夏太阳能热利用技术有着较好的应用前景,通过流动与热质交换过程中数值模拟与控制理论的研究,可把握不同形式的流体在流动中与热质交换过程所形成的规律,为在宁夏地区建筑采暖工程中太阳能集热循环系统、控制系统等集成创新提供扎实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也为本地区工农业生产和民用建筑方面节能减排提供有力的支持。
六、课程学习及学分要求
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至少应修满18个学分,其中课程学分16个,其中学位课9学分,非学位课7学分。具体学分分配如下(见附表):
1.学位课(9学分)
(1)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17学时1学分
(2)第一外国语,68学时4学分
(3)专业必修课(按方向设置),4学分
四个二级学科共设7个研究方向。每个研究方向设置2门专业学位课程。
2.非学位课(3-4门)7学分
(1)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必选)17学时1学分
(2)选修课(3门)共6学分
由导师根据学生知识结构和论文工作的需要,在学校开设的博士研究生基础课程和所属学科门类当年博士研究生课程中选择确定。
3.补修课
在为博士研究生制定具体培养计划时,导师还可根据研究工作需要和博士研究生的学科基础指定自选课程和补修课程。自选课程和补修课程计成绩,不计学分。
4.学术活动与学术报告2学分
博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应在本学科范围内参加15次以上的学术研讨活动,至少参加1次国际会议并做报告或提交论文,记1学分;
在学术研讨活动中做至少两次学术报告,介绍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的阶段性进展,记1学分;
参加学术活动应有书面记录,做学术报告应有书面材料,并交导师签字认可。博士研究生在申请学位前,将经导师签字的书面记录及学术报告交学院研究生教学秘书保管,并记相应学分。
七、开题报告
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是开展学位论文工作的基础,是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环节,开题报告一般应于入学后的第二学期末完成。博士研究生的论文开题报告经导师审阅后,须公开答辩,接受检查,并获认可。由包括导师在内的3-5位专家组成的考核小组,对博士研究生的论文选题进行审核,着重审核论文选题的意义、创新性和可行性。对有争议的选题应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八、中期考核
博士研究生入学后第三学期应对其进行一次全面的综合考查。中期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课程学习、学位论文进展情况和身体状况等,对考查不合格者,按有关规定进行淘汰、分流。
九、发表学术论文
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按《金沙集团3354cm关于博士生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执行。发表学术论文若未达到《金沙集团3354cm关于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的要求(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在中文核心学术期刊公开发表与本人学位论文相关的3篇论文,其中至少1篇被SCI或EI收录(会议论文不计),或者发表1篇SCI三区以上的论文。且发表学术论文应以研究生为第一作者,导师为第二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研究生为第二作者,其第一署名单位均须为金沙集团3354cm),不允许申请博士学位。
十、学位论文工作
博士学位论文是博士研究生科学研究工作的全面总结,是描述其研究成果、反映其研究水平的重要学术文献资料,是申请和授予博士学位的基本依据。学位论文撰写是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基本训练之一,必须按照规范认真执行。博士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研究生独立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应体现前沿性和创新性,应以作者的创造性研究成果为主体,反映作者已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以及在本学科上已掌握了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一般要用至少一年半的时间完成学位论文。各学科专业根据本学科专业实际和培养目标等要求具体安排学位论文工作。
博士学位论文在盲审前,需经学院组织的预答辩。盲审需送3人,若2人不同意答辩,本学年不能安排答辩;若有1人不同意答辩,由学院学位委员会和博士生导师组联系会议决定能否答辩。
十一、毕业与学位授予
博士研究生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完成培养环节各项内容,并取得规定学分,通过中期考核和论文答辩,符合毕业资格者,准予毕业,授予相应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