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创新团队旱区节水灌溉与水资源调控于2009年12月获得自治区批准。
创新团队建设申请书见后。
|
|
|
|
|
|
|
|
|
|
|
|
|
|
|
|
|
|
|
|
E-mail |
|
|
高新技术企业□ 科研机构□ 高校V 30家重点骨干企业□ 30家重点非公有制企业□
|
|
□国有企业 □集体企业 □私营企业 □股份有限公司
□联营企业 □股份合作企业 □有限责任公司 □其它企业
|
|
|
|
1、宁夏干旱地区节水灌溉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田军仓(1),孙兆军(3)韩丙芳(9),李建设(10).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7.2。
2、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进步杰出贡献奖,田军仓,2008.8。
3、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田军仓,2006.11。
4、宁夏引黄灌区水稻节水灌溉优化配水技术研究,田军仓(1),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4。
5、温室蔬菜滴灌技术研究与示范,田军仓(1),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4
6、节水补灌技术及系列移动式多功能节水补灌机研制与示范,孙兆军(1),田军仓(2),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4。
7、河东沙地灌木林水分高效利用及生命维持系统研究与示范,张维江(1),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2008.08。
8、长沙河流域洪水资源开发利用途径及关键技术研究,张维江(2),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2005.4。
9、宁夏能源与化工基地几个重大问题研究,张维江(2),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2007.4。
10、临近基坑条形基础基地承载力简化上限解,王红雨(1),宁夏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2008.12。
11、引气粉煤灰混凝土的氯离子扩散系数与导电量的相关性,杨建森(1),宁夏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2008。
12、粉煤灰橡胶粉改善混凝土抗裂性能研究,孟云芳(1),宁夏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2007.10。
13、缓释肥料在膜上灌技术中的应用研究,李梅婷(1), 田军仓(2),宁夏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2007.04。
14、混凝土耐久性设计及其使用寿命预测研究,杨建森(1),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2006.04。
15、宁夏灌区不同水肥处理对膜上灌玉米性状影响的模糊评判,韩丙芳(1), 田军仓(2),宁夏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2006。
16、膜上灌玉米水肥耦合模型及其最佳组合方案研究,田军仓(1),宁夏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2006。
17、Eigenvalue Analysis of the SIMPLE Preconditioning for Incompressible Flow,李春光(1),宁夏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2005。
18、确定SOR最佳松弛因子的一个实用算法,李春光(1),宁夏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2005。
19、压砂地专用播种机,李明斌、田军仓等人,发明专利,2008.7。
20、压砂地砂土分离机,孙兆军、田军仓等人,发明专利,2008.7。
21、压砂地覆砂机,孙兆军等人,发明专利,2008.2。
|
|
1、压砂地西甜瓜水肥高效利用关键技术及其专用设备研发与示范(2007BAQ0005501),主持人:田军仓教授,2007-2010,426万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
2、脱硫副产物改良盐碱地水肥调控研究与示范(2007BAQ00021-2),主持人:孙兆军教授,2007-2010,263万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
3、西北干旱冷凉区设施园艺节水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主持人:李建设教授,2007-2010,598万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
4、压砂地持续利用种植结构模式和轮茬作物筛选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07BAQ0005502),主持人:许强教授,2007-2010,283万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
5、半干旱区沙地水土资源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技术,主持人:张维江教授,2007-2009,20万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
6、灌区节水改造对土壤水-地下水盐影响的研究,主持人:李王成,2007-2009,5万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
7、宁夏干旱区膜下滴灌压砂瓜非充分水肥耦合效应及模型研究(50769007),主持人:田军仓教授,2008-2010,21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8、土壤次生盐碱化过程的机理研究和模型预报(50376015),主持人:田军仓教授,2004-2006,30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9、宁夏盐碱地带混凝土耐久性劣化模型与机理研究(50768008),主持人:杨建森教授,2008-2010,22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0、用超吸水聚合体抗冻抗渗保护干旱寒区水资源及节水应用基础研究(50569003),主持人:孟云芳教授,2006-2008,24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1、干旱寒冷地区用复合生态纤维抗冻抗裂抗渗节水应用基础研究(50769008),主持人:孟云芳教授,2008-2010,21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2、边坡稳定性分析的极限平衡有限元法及其应用研究(50176010),主持人:杨明成教授,2006-2008,24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3、宁夏干旱区硒砂瓜高效用水技术模式技术研究,主持人:田军仓教授,2007-2009,6万元,教育部高校博士点科研基金。
14、干旱寒区用超吸水聚合体调整混凝土性能防渗节水应用基础研究,主持人:孟云芳教授,2007-2009,6万元,教育部高校博士点科研基金。
15、极限平衡有限元法的研究及其在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教技司[2005]160号),主持人:杨明成教授,2005-2007,4万元,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
16、宁夏水资源优化配置与节水农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主持人:田军仓教授,2006-2008,51万元,自治区“十一五”科技重大攻关课题。
17、中部干旱带硒砂瓜产业关键技术开发与示范项目水资源高效利用及节水补灌技术研究,主持人:田军仓教授,2007-2008,14万元,自治区“十一五”科技攻关课题。
18、盐池沙地灌木林水分高效利用及生命维持系统研究与示范,主持人:张维江教授,2007-2009,10万元,自治区“十一五”科技攻关。
19、宁夏干旱寒冷地区沟渠建筑物防冻防渗节水技术研究,主持人:孟云芳教授,2007-2008,10万元,宁夏农业开发领导小组项目办公室项目。
20、镁还原渣水化特性和安定性研究,主持人:崔自治教授,2007-2009,2万元,宁夏自然科学基金。
21、超吸水聚合体混凝土抗渗应用研究(E053),主持人:孟云芳教授,2005-2007,3万元,宁夏自然科学基金。
|
|
|
|
|
|
|
|
|
宁夏青龙管道有限公司,宁夏金地来节水设备有限公司,宁夏科奥水资源研究院(有限公司),宁夏科之源节水与水处理研究院(有限公司)
|
|
|
|
|
|
|
|
|
|
|
|
|
|
|
|
|
|
年研究开发经费占上年总销售额的比例(%)(近三年)
|
年技术性收入与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的总和占上年总收入的比例 (%)(近三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单位发展沿革、经营范围、主导产品及主导产品销售收入占企业销售总收入的比例,主要经营业绩
依托单位“宁夏节水灌溉与水资源调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于2008年在原“金沙集团3354cm节水灌溉与水资源调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基础上成立的。主要研发节水灌溉、水资源调控和水环境的新技术、新装置、新设备、新品种、新结构、新材料。主要经营业绩是技术研发、技术服务、产品研发。标志性成果是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通过整合学科力量、凝练学科方向、培养优秀人才、打造创新团队、构建科研平台、完善管理制度,围绕宁夏在水资源、节水农业领域的重大需求,开展节水灌溉技术和新材料以及水资源调控的应用研究。
重点开展宁夏节水灌溉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品种研究开发。具体开展激光平地、水平畦灌和膜上灌等精准灌溉原理与技术研究,开发小型激光平地机、水平畦灌多孔放水口和防止膜上灌作物早衰的缓释肥料;开展微灌用高含沙水净化技术研究,开发防止微灌堵塞的首部高含沙水净化装置及田间装置;开展硒砂瓜补水技术研究,开发简便易行的水肥同步滴灌装置,水肥一体补灌机,老砂地砂土分离机;开展量水技术研究,开发适用于高含沙水的量水设备;开展节水灌溉农艺与生物技术研究,筛选作物抗旱抗盐的品种;开发以设施农业、经济作物和经济果树为对象的节水集成技术体系和模式;宁夏回族自治区域节水型社会建设中的初始水权、水权转化、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研究。
重点开展宁夏干旱地区水资源评价、水资源联合调控、中水利用技术与装置、盐碱地综合治理研究与开发。包括黄土区和沙区的水资源评价、洪水资源化与水分高效利用技术;引黄灌区水资源优化调配、井渠结合灌溉、水土资源平衡和水盐运移规律、高效利用地下水和土壤水的灌溉模式;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与回用技术以及中水循环利用系统;脱硫废弃物改良盐碱地技术体系和模式;建立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综合信息数据平台;建立我区不同区域农业用水量、农业水资源利用率、作物水分利用效率与粮食产量的动态关系;提出不同区域农业节水潜力及变化规律;形成我区农业需水量及农业供水量预测技术;提出我区现代节水农业宏观战略研究报告。
重点开展宁夏灌区节水灌溉工程结构理论、工程节能技术与新材料研究与开发。具体开展超吸水聚合物、复合生态纤维的高耐久性高性能混凝土在节水管道和渠道防渗上的应用研究;煤矸石及纳米级粉煤灰等废弃物利用研究;金属基陶瓷复合材料在节水管道上的应用研究;高扬程泵站节水技术改造研究和防止气蚀的耐磨涂料研发;太阳能水泵与风能水泵研发。
本团队拟在今后的队伍建设中,引进和培养2~3名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3~5名在国内有影响的中青年学术骨干,使三个研究方向有10-15名学术带头人和5-10名学术骨干,形成科学研究和教学的学科梯队,使硕士学位以上人员比例达到100%,博士以上学历达到80%,形成一支20人以上的相对稳定、团结协作和结构更加合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同时,培养水利工科博士12名;培养水利、土木工科硕士60名;培养水利、土木、交通工科本科生840名。
团队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采用“联合、开放、流动、竞争”和产学研的运行机制。采用项目管理的方式进行实施,并在执行过程中进行监督检查。采用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用人机制,核定一定数量的固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编制,积极吸纳客座海内外高层次研究人员。制定团队项目申报制度,项目运行制度,论文发表制度,论文和成果奖励激励制度,充分调动研发人员的积极性,提高研发人员的创新能力。激励青年学术骨干快速成长,保证科学研究和教学梯队的延续性和完整性。
成立团队领导小组,设组长1人,由首席专家兼任组长,副组长2人,秘书长1人,副秘书长2人;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制定专家咨询制度,学术交流制度,规范团队管理模式,由秘书长和副秘书长处理日常事务,使团队正常运转。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旱区节水灌溉理论和技术、旱区水资源与水环境调控、干旱寒冷灌区节水建筑物结构理论与新材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享受自治区政府特殊津贴 3、自治区“313”人才
4、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5、 国家级项目主持人 6、区级项目主持人 7、其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创新团队的建设目标
简述本团队今后5年总体建设目标、思路和规划(主要包括人才建设、研发能力、基础建设等方面)
3.1总体目标
力争在未来5年内将所在学科建设成为有地域优势和区域特色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重点学科或“211”工程重点学科。
3.2思路和规划
(1)人才队伍
引进和培养2~3名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3~5名在国内有影响的中青年学术骨干,使三个研究方向有10-15名学术带头人和5-10名学术骨干,形成科学研究和教学的学科梯队,使硕士学位以上人员比例达到100%,博士以上学历达到80%,形成一支20人以上的相对稳定、团结协作和结构更加合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2)学科基地及基础建设
在“宁夏节水灌溉与水资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基础上,5年左右,新增“旱区现代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新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楼4000平方米(包括水利大厅),仪器设备原值达到800万元。
(3)科学研究及预期成果
第一,在旱区节水灌溉理论技术与设备研究方面,预期获得压砂瓜精准补灌,绿色能源节水,地下水库,扬黄灌区节能,微灌水处理,水肥耦合,虚拟水,水信息系统,数字灌区等技术体系、技术标准、技术专利、设备及装置,取得标志性成果,其目标是:公开发表论文40~50篇,其中,核心刊物的研究论文30~35篇,SCI、EI、ISTP收录的论文5~7篇,专利3~5项,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1~2部,获成果奖1~2项,获优秀论文奖1~2项,为宁夏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第二,在旱区水资源调控与水环境研究方面,预期提出干旱地区水资源评价方法、转化利用途径及相应的技术体系,适合于沙地经济林及经济作物的水分高效利用系统,宁夏旱区区域尺度上的水土保持工程优化配置理论与方法,黄河水沙运移规律和数学模型,城市整体生态-水文模型及水环境监测、模拟、预测、保护规划与管理一体化的水环境管理系统。其目标是:公开发表论文40~50篇,其中,核心刊物的研究论文30~35篇,SCI、EI、ISTP收录的论文7~9篇,专利2~3项,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1~2部,获成果奖1~2项,获优秀论文奖1~2项,为宁夏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第三,在干旱寒冷灌区建筑物结构理论与新材料研究方面,预期提出灌区混凝土建筑物耐久性的机理、技术标准,掺入粉煤灰等废料构成复合混凝土的机理、配方和产品,大型灌区节水改造中建筑物的优化配置及输水系统的优化设计方案,综合考虑特殊土性质、抗震、防季节性冻害等条件下的地基、基础与上部水工结构协同工作的技术、方法,形成一套完整的应用技术理论,以指导工程实践。其目标是:公开发表论文40~50篇,其中,核心刊物的研究论文30~35篇,SCI、EI、ISTP收录的论文7~9篇,专利1~2项,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1~2部,获成果奖1~2项,获优秀论文奖1~3项,为降低混凝土的成本,延长混凝土的寿命,充分利用废料资源,改善生态与环境,以及宁夏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和水利工程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三个研究方向争取国家级、省部级和厅级课题15~20项,企业合作等横向课题5~10项。各类科研经费500~800万元。发表论文120~150篇,其中SCI、EI、ISTP收录的论文23篇,专利6~10项,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3~6部,标志性
成果2~3项,获奖成果3~5项。
(4)学位点
力争三年内获得“水利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5年内获得“水利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使我校成为高水平、有重要国际影响的水利工程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5)人才培养
培养水利工科博士12名;培养水利、土木工科硕士60名;培养水利、土木、交通工科本科生840名。
(6)课程与教材
新增1~3门自治区精品课程,主编和参编教材2~3部。
(7)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成果转化3项,预期获得经济、社会效益6000万元以上。
四、创新团队的管理运行机制
主要说明团队自身的组织管理模式;团队人员的考核、评价机制;团队内部的激励、约束机制;团队凝练、发展的具体措施等。
4.1组织管理模式
本团队依托于金沙集团3354cm宁夏节水灌溉与水资源调控工程技术中心,实行依托单位领导下的首席专家负责制。首席专家负责团队的全面工作。团队设1个领导小组,首席专家兼组长,下按三个方向设三个分团队,负责内部及外部日常工作的组织协调。
团队将采用项目管理的方式开展工作,明确各项目的负责人、目标、期限、经费等要素,并在执行过程中进行监督检查。
健全团队档案管理制度。建立专门的档案柜,存放各种资料。团队归档的范围包括:
(1)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文件。
(2)工程技术人员档案,包括人员的基本情况、承担项目、发表论文、专著、获得专利等科研成果,以及获奖文件和证书等。
(3)工程技术团队档案,包括项目可行性报告、申请报告、建设计划书、人员及变动情况、管理规章制度、年终总结报告等。立项通知书、计划任务书、经费到位通知、项目合同书、年度检查表、年度进展报告、项目变更的批复书、项目总结报告,项目鉴定材料、备案的成果等。
(4)主办或协办的学术会议材料。
本团队实行事业单位企业管理运行机制,财务独立核算,由金沙集团3354cm计划财务处兼管。
4.2团队人员的考核、评价机制:
建立年终考核评价制度,团队成员实行二年一聘制,即两年后,重新评定,合格者重新聘用,不合格者离开团队,同时吸纳新人进入团队,不断充实和提升团队的战斗力。
4.3团队内部的激励、约束机制
为鼓励团队人员从事科研工作,对团队人员完成的成果:(1)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译文;(2)公开出版学术专著、译著、教材;(3)申报国家级课题、省部级课题和横向课题;(4)荣获国家级、省部级奖励的科研成果或职务专利;(5)成果实现转让,参照《金沙集团3354cm科研津贴发放标准》,凡是署名宁夏节水灌溉与水资源调控研究团队的科技成果将按合适的比例进行经费奖励(见实施细则)。
凡是为团队吸纳来建设经费的人员,团队按照到位经费的5-10%进行奖励(见实施细则)。
4.4团队凝练、发展的具体措施
主要说明团队自身的组织管理模式;团队人员的考核、评价机制;团队内部的激励、约束机制;团队凝练、发展的具体措施等。
4.1组织管理模式
本团队依托于金沙集团3354cm宁夏节水灌溉与水资源调控工程技术中心,实行依托单位领导下的首席专家负责制。首席专家负责团队的全面工作。团队设1个领导小组,首席专家兼组长,下按三个方向设三个分团队,负责内部及外部日常工作的组织协调。
团队将采用项目管理的方式开展工作,明确各项目的负责人、目标、期限、经费等要素,并在执行过程中进行监督检查。
健全团队档案管理制度。建立专门的档案柜,存放各种资料。团队归档的范围包括:
(1)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文件。
(2)工程技术人员档案,包括人员的基本情况、承担项目、发表论文、专著、获得专利等科研成果,以及获奖文件和证书等。
(3)工程技术团队档案,包括项目可行性报告、申请报告、建设计划书、人员及变动情况、管理规章制度、年终总结报告等。立项通知书、计划任务书、经费到位通知、项目合同书、年度检查表、年度进展报告、项目变更的批复书、项目总结报告,项目鉴定材料、备案的成果等。
(4)主办或协办的学术会议材料。
本团队实行事业单位企业管理运行机制,财务独立核算,由金沙集团3354cm计划财务处兼管。
4.2团队人员的考核、评价机制:
建立年终考核评价制度,团队成员实行二年一聘制,即两年后,重新评定,合格者重新聘用,不合格者离开团队,同时吸纳新人进入团队,不断充实和提升团队的战斗力。
4.3团队内部的激励、约束机制
为鼓励团队人员从事科研工作,对团队人员完成的成果:(1)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译文;(2)公开出版学术专著、译著、教材;(3)申报国家级课题、省部级课题和横向课题;(4)荣获国家级、省部级奖励的科研成果或职务专利;(5)成果实现转让,参照《金沙集团3354cm科研津贴发放标准》,凡是署名宁夏节水灌溉与水资源调控研究团队的科技成果将按合适的比例进行经费奖励(见实施细则)。
凡是为团队吸纳来建设经费的人员,团队按照到位经费的5-10%进行奖励(见实施细则)。
4.4团队凝练、发展的具体措施
围绕团队的主攻方向,团队采用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用人机制,核定一定数量的固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编制,保证工程技术团队的正常开放与运行。积极吸纳客座高层次技术人员,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学术专长,定期选聘,竞争上岗。
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体系,积极推进市场化建设工作,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共同参与工程技术团队的建设。
五、创新团队及依托单位已有研发成果和条件
(包括承担国家、自治区及本单位科研项目执行情况;人员、资金、设施、创新环境和创新机制等其他相关条件)
5.1创新团队及依托单位已有研发成果
5.1.1技术水平与优势
团队经过1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在三个方向均取得了一定的技术优势与特色。
尤其是在节水灌溉方面获得一项标志性成果,获奖成果为“宁夏干旱地区节水灌溉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由团队田军仓教授主持,金沙集团3354cm等单位完成,已获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近五年来,团队人员的研究成果除了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还获得何梁何利基金奖1项,宁夏科技杰出贡献奖1项,宁夏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和三等奖12项,专利12项,出版专著6部,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16篇论文被收录在SCI、EI和ISTP中。成果应用后,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4亿多元。
所以,团队的研究工作总体处于国内先进水平,部分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本团队所开展的各项研究工作不仅立足于旱区水资源高效利用发展的前沿,而且与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紧密结合,对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特别重要意义。
5.1.2创新能力和工程化业绩
(包括承担国家、自治区及本单位科研项目执行情况;人员、资金、设施、创新环境和创新机制等其他相关条件)
5.1创新团队及依托单位已有研发成果
5.1.1技术水平与优势
团队经过1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在三个方向均取得了一定的技术优势与特色。
尤其是在节水灌溉方面获得一项标志性成果,获奖成果为“宁夏干旱地区节水灌溉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由团队田军仓教授主持,金沙集团3354cm等单位完成,已获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近五年来,团队人员的研究成果除了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还获得何梁何利基金奖1项,宁夏科技杰出贡献奖1项,宁夏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和三等奖12项,专利12项,出版专著6部,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16篇论文被收录在SCI、EI和ISTP中。成果应用后,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4亿多元。
所以,团队的研究工作总体处于国内先进水平,部分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本团队所开展的各项研究工作不仅立足于旱区水资源高效利用发展的前沿,而且与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紧密结合,对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特别重要意义。
5.1.2创新能力和工程化业绩
团队孙兆军教授主持的“旱作高效节水补灌系列设备及技术示范”项目,获得国家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资助,工程化业绩突出。该项目建成了年产多功能车载全塑化节水补灌设备1万台的“宁夏光彩科技节水补灌工程有限公司”,开发出了4个系列共8个产品。
其余科技成果均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和一定的工程化业绩。
5.1.3具有市场前景的科研成果储备
(1)科研成果
①宁夏引黄灌区水稻节水灌溉优化配水技术研究
本成果为水稻节水灌溉科学化、规范化、高效化提供技术依据和手段。在盐碱地水肥耦合模型最优组合方案的建立、盐碱地水稻最佳节水灌溉技术的优选、盐碱地水稻最佳灌溉制度的确定、水稻耐旱品种方面具有技术集成创新。成果在利通区、青铜峡市示范应用,新增产值1748万元,各年增收节支总额1978.6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该成果获2004年度宁夏科技进步一等奖。
②温室蔬菜滴灌技术研究与示范
本成果提出了设施蔬菜节水高效滴灌技术规程,在不同区域建立了大面积的示范区,为我区温室蔬菜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示范样板;在温室蔬菜水肥耦合模型的建立、自动恒压集中连片滴灌系统的设计、三种不同灌溉方式下的蔬菜-水模型等方面的研究具有原始创新性。九年累计推广温室蔬菜滴灌面积7.12万亩,产值为71200万元,其中温室滴灌新增产值为21360万元。该成果获2004年度宁夏科技进步二等奖。
③微灌用高含沙水净化技术研究
提出了微灌用高含沙水净化技术新原理----非全流过滤方法及其主要特征,获得发明专利,设计试制的非全流过滤(排渗过滤)装置11种类型,获得实用新型专利。进行了三年水工模型试验研究和实际工程示范研究,得到了不同装置的应用效果。其成果具有新颖性、独创性。成果应用条件简便,实用性强,已被宁夏扶贫扬黄红寺堡灌区节灌站采用;应用潜力广阔,具有推广价值。该成果获2002年度宁夏科技进步二等奖。
④长沙河流域洪水资源开发利用途径及关键技术研究
利用经洪水分选作用形成的砂砾混合料筑坝,解决筑坝材料缺乏的同时,利用其渗透特性达到了洪水转化的目的;建立裂缝性能研究”获2007年度宁夏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
(2)专利
本中心技术人员代表性的发明专利11项,大部分已开发获得效益。。
5.1.4承担国家、自治区及本单位科研项目执行情况
团队成员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自治区科研等项目。
5.2依托单位已有条件
5.2.1能提供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条件
“宁夏节水灌溉与水资源调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现有实验用房4250平米,仪器设备总值800多万元。
5.2.2共建单位的合作基础与吸引力
依托单位与宁夏青龙公司和宁夏金地来公司在节水灌溉工程材料、节水灌溉新技术、新设备方面有一定的合作基础,两公司都有中试车间,可以为团队提供中试场所,金沙集团3354cm可以为两公司提供技术支撑。
成果获奖、工程化业绩、论文、专利、设备详见附件1-附件5.